电动车作为一种以电力为最主要动力的交通工具,其环保性比汽车要好得多。而且对于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,电动自行车更是应对塞车的不二之选。而在价钱方面,对于许多不需要进行长时间、远距离移动的家庭来说,相比于一辆汽车,显然还是售价更加低廉、开车上路时也更加方便快捷的电动车更能符合自己的出行需要。
电动车除了平时上路遇到堵车时更加方便通过之外,最大的便利之处就在于不需要像汽车一样每个月都付出高额的保险、保养、清洗和维修费用,把车买回来之后唯一的开销就是日常充电时产生的电费。
目前各市部门都在加大对电动车公共充电桩的投放安装力度,但是部分老旧小区依然难以进入,到底是为什么呢?
由于大部分老旧小区早起规划并没有预设或留有足够的公共区域,导致小区内的停车位、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瓶车充电桩位置非常紧张。部分小区可以调整部分公共设施的位置挪出一部分的区域,但是更多的老旧小区总体架构已经身份臃肿,已经很难再通过小规模调整规划出相应的用地。而恰恰,老旧小区正正是电动自行车使用量最大的区域,这就导致了大量电池上楼,“飞线”充电引发的一系列安全事故。而目前这类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,与城管、物业、业委会等多方协商,在小区附近划分一个公共区域设置公共充电桩,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充电、停放及管理。
现实中,电动自行车充电涉及的场景、人员多元复杂,治理常常按下葫芦浮起瓢。案例的一大启发意义在于,关键要找准每一个场景中的责任人,有责不履就要严惩。对于普通住宅楼,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对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、环保、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,物业服务人应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处理。也就是说,在电动自行车上楼这一问题上,“没有执法权”等不是物业不作为的理由。就在前两天,北京再出新办法,明确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充电,或将对车主的个人征信有影响。可见,将这一链条上的所有主体都“盘点”清楚,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,谁掉链子就罚谁,治理才更加有的放矢。
责任十分明确,关键要行动起来。物业等主体的一个常见说辞是当面劝说常引发争执、管理成本太大,那么不妨引入一些技术手段。比如,在电梯中安装智能警报装置,将电动自行车“拒之门外”。在“堵”的同时,更要注重“疏”。很多人之所以不守规矩、不听劝阻,主要还是楼下没地方充电、车棚开放时间太短、充电收费太贵等现实原因,正视和回应这些问题非常关键。又或者可以引入智能充电桩,解决一些技术上,人力难以监察得到的问题。马上充(http://mashangchong.com.cn/)拥有自主研发生产的充电配套设施,利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及大数据实时功率检测系统,具备自动断电及检测芯片等功能,做到充满断电、防雨防雷、预险警报等安全功能,部分小区还会配备雨棚。如果因充电引起的事故,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单机最高保额200万元,马上充力保用户权益,全面做到安全维护有保障。
街道、社区、物业、充电桩企业等主体要想方设法找空间、补设施、降费用。困难当然有,但办法总比困难多,眼下许多小区已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,不妨多多借鉴、转化利用。
便利不能以透支安全为代价。动真碰硬,持续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,才能让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更有序、更平安。